全黨同志必須做到“四個一定要”
黨的十七大報告突出強調的“四個一定要”就是: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一定要戒驕戒躁、艱苦奮鬥,一定要刻苦學習、埋頭苦幹,一定要加強團結、顧全大局。這“四個一定要”,是加快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實現黨的執政使命的必然要求,需要我們在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過程中全面把握、切實貫徹。
“四個一定要”,是在全面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和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科學觀察國内外形勢發展變化、準确把握我國人民新期待的基礎上,着眼于牢牢把握發展機遇、有效應對風險挑戰和開創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新局面,對全黨同志提出的基本要求。
要清醒地認識到,當前國際國内形勢正在發生複雜而深刻的變化,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前進道路上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盡管我們已經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我國仍處于并将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占優勢的基本态勢沒有變,世界上綜合國力競争日趨激烈的基本趨勢沒有變,國際反華勢力西化、分化中國的戰略圖謀沒有變,我們要緊緊抓住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和挑戰,就必須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始終保持對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堅定信念,充分估計和正确應對各種困難和風險,确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航船乘風破浪、勝利前進。
要清醒地認識到,現在我們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時期,盡管我國發展已經具備一定實力、站在了新的曆史起點,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标還需要繼續奮鬥十幾年,基本實現現代化還需要繼續奮鬥幾十年,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則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我們隻有始終牢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從新的曆史起點出發,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懈努力,才能不斷推進事業的前進。
要清醒地認識到,國内外形勢變化很快,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很快,各方面知識更新也很快,昨天的理論未必能解釋今天的現實,今天的經驗也未必能解決明天的問題,沒有一勞永逸的知識和經驗,要始終跟上時代潮流和事業前進的步伐甚至走在時代潮流的前頭,就必須堅持刻苦學習、不斷學習、終身學習,創建學習型政黨和學習型社會,做學習的楷模;要繼續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曆史檢驗的業績,就必須埋頭苦幹、紮實苦幹、創新苦幹,不斷把新知識、新經驗運用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實踐之中,做改革創新的典範。
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勝利。我們要适應國内外環境的深刻變化,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和風險,把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譜寫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就一定要加強團結、顧全大局,自覺維護全黨的團結統一,保持黨同人民群衆的血肉聯系,鞏固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加強海内外中華兒女的大團結,促進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大團結,為戰勝一切艱難險阻、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取得新的更大勝利提供強大力量。
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性、長期性、艱巨性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全黨同志必須清醒認識到,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标還需要繼續奮鬥十幾年,基本實現現代化還需要繼續奮鬥幾十年,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則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要奮鬥就會有困難有風險。我們要充分認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性、長期性、艱巨性,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提高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提出了著名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到20世紀80年代末,實現國民生産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産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産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視察南方的談話中,又特别強調:我們搞社會主義才幾十年,還處在初級階段。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曆史階段,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決不能掉以輕心。經過黨的十四大、十五大,“三步走”戰略進一步豐富,形成了“兩個100年”的目标:到建黨100年時,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建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又提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黨的十七大報告在黨的十六大的基礎上,又對我國發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以确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标。
概括起來,我們要實現的奮鬥目标是,到2020年,也即建黨10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50年左右,也即建國10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則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有内在邏輯和有機聯系的曆史過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起點,是改革開放近30年來中國社會發展的曆史延續,是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面發展的目标,符合中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符合全國各族人民的願望。在中國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件有偉大意義的事情。實現了這一目标,中國必将更加繁榮富強,人民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将進一步顯示出巨大的優越性。經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個階段,再繼續奮鬥幾十年,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這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進程中一個具有繼往開來意義的重要曆史階段,也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也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曆史過程。新時期近30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國民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四位,城鄉居民收入成倍增長,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但是,我國生産力還不發達,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解決“三農”問題的任務相當艱巨,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大,生态環境、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等等。中國有13億人口,人均國内生産總值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這些都說明,我們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鞏固和提高目前達到的小康水平,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任重而道遠。
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站在了新的曆史起點上,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機遇大于挑戰。從國際看,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深入發展,國際環境複雜多變,綜合國力競争日趨激烈,影響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們仍将長期面對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占優勢的壓力。從國内看,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給我國發展進步帶來了巨大活力,也必然帶來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我們在前進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許多困難和風險。
我們必須科學分析我國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新挑戰,深刻把握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形勢下我國各項事業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清醒認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性、長期性、艱巨性,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緊緊抓住本世紀頭20年這個對我國發展來說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抓緊研究并認真解決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而緊迫的戰略性問題,全面落實黨的十七大作出的一系列重大部署,紮紮實實做好各方面工作,團結帶領人民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鬥。
黨帶領中國人民創造幸福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使命
黨的十七大報告在結束語中明确指出:“我們黨自誕生之日起就勇敢擔當起帶領中國人民創造幸福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使命。”準确理解和努力實現這一神聖的曆史使命,對于我們更好地把握黨的奮鬥目标,把當前的工作任務同黨的奮鬥目标聯系起來,更加努力地為創造中國人民幸福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奮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共産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共産黨86年的曆史,就是一部為中國人民過上幸福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不懈奮鬥的曆史。建黨之初,我們黨就認識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人民幸福、民族複興根本無從談起。隻有帶領人民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建立起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的新中國,才能為實現現代化,最終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掃清障礙。中國共産黨立足中國國情,把馬克思列甯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政權的正确道路。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以黨的無數優秀兒女的鮮血和生命為代價,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新中國的誕生,标志着中華民族複興的第一項曆史任務,即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勝利完成。同時,又把中華民族複興的第二項曆史任務,即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提到了中國共産黨人的面前。能否勝利完成這一曆史任務,關系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理想最終能否變成現實。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克服各種艱難險阻,僅僅用了三年時間,就把國民經濟恢複到舊中國曆史的最高水平。又通過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逐步把一個一窮二白、積貧積弱的舊中國,變成一個生機勃勃、奮發前進的社會主義國家。
改革開放29年來,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開展了一場複興中華民族的壯麗實踐,更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中國共産黨86年的奮鬥曆程,就是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繁榮,為中國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奮鬥的曆史。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别是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有力地證明了我們黨完全能夠肩負起團結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使命,有力地證明了中國共産黨所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人民幸福、民族複興的康莊大道。我們滿懷豪情地審視現在,也有足夠的自信和力量迎接未來。我們要牢牢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繼續堅定不移地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面發展,不斷增強我國的綜合實力,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我們要堅定不移地鞏固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海内外中華兒女,激勵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風雨同舟、開拓進取,為祖國統一、人民幸福和民族複興而努力奮鬥。我們要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作為主線,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貫徹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大力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黨始終保持旺盛的活力和蓬勃的朝氣,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現在,我國發展正站在一個新的曆史起點上,我們黨正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偉大事業的繼承和發展,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争取民族獨立、實現國家富強偉大事業的繼承和發展。我們堅信,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人民創造幸福生活的前進步伐是誰也阻擋不了的,中國共産黨帶領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雄心壯志是誰也動搖不了的。
堅持不懈地提高黨員素質
黨的十七大報告突出強調堅持不懈地提高黨員素質。
堅持不懈地提高黨員素質,是由黨員隊伍建設在黨的先進性建設中的基礎地位所決定的。黨員是黨的肌體的細胞和黨的活動的主體,黨的先進性要靠千千萬萬高素質黨員來體現。因此,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必須紮實抓好黨員隊伍建設這一基礎工程。胡錦濤同志在新時期保持共産黨員先進性專題報告會上的講話中明确提出,共産黨員要堅持理想信念,堅定不移地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鬥;堅持勤奮學習,紮紮實實地提高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領;堅持黨的根本宗旨,始終不渝地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堅持勤奮工作,兢兢業業地創造一流的工作業績;堅持遵守黨的紀律,身體力行地維護黨的團結統一;堅持“兩個務必”,永葆共産黨人的政治本色。這六條,是新時期共産黨員保持先進性的基本要求,也是從理想、信念、宗旨、作風、能力等方面衡量黨員素質高低、是否符合黨章要求的根本标準。全體黨員都應當身體力行,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真正成為牢記宗旨、心系群衆的先進分子。在我們的黨員隊伍中,大多數同志素質是好的。他們堅持崇高理想,實踐根本宗旨,立足本職、埋頭苦幹,在改革發展穩定的各項工作中發揮着模範帶頭作用。同時,也必須看到,随着黨所處的國際國内環境的深刻變化,黨員隊伍中出現了一些與保持黨的先進性不相符合、不相适應的突出問題。有效解決存在的問題,提高黨員隊伍整體素質,是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的緊迫要求。保持共産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成功實踐告訴我們,堅持不懈地提高黨員素質,對于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黨員隊伍,保持黨在整體上的先進性,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堅持不懈地提高黨員素質,是由黨的先進性建設的長期性所決定的。黨的先進性建設是一個長期任務和永恒課題,是一個不斷提出新要求、充實新内容、作出新努力、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不能企求通過一次集中教育,解決所有問題。可以說,實現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标需要多少年,黨的先進性建設就要堅持多少年。隻有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才能不斷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緊緊圍繞黨的曆史使命和中心任務,緊密結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實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實踐、保持黨同人民群衆血肉聯系的實踐,堅持不懈地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堅持不懈地提高黨員素質。
堅持不懈地提高黨員素質,是由黨員在基層黨組織中所起的作用決定的。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是黨執政的組織基礎。每個黨員都工作、生活在黨的基層組織之中,基層黨組織宣傳黨的主張、執行黨的決議、聯系和服務群衆,都要依靠每個黨員作用的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的大小取決于黨員素質的高低。黨員素質高,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就強,戰鬥堡壘作用就發揮得好,黨的先進性就能夠充分展現出來;反之,黨員素質差,基層黨組織就會形同散沙,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就無從談起。因此,必須把堅持不懈地提高黨員素質作為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根本着力點,切實抓緊抓好。
堅持不懈地提高黨員素質,最根本的途徑就是認真學習和遵守黨章,最重要的保證就是健全讓黨員經常受教育、永葆先進性長效機制。黨章是黨員加強黨性修養的根本标準,是黨員進行自我教育、增強黨員意識的最好教材。廣大黨員隻有把黨章學習好、遵守好、貫徹好、維護好,才能嚴格遵守黨員标準、不斷增強黨員意識,加強黨性修養,提高自身素質。制度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隻有通過健全的制度和機制,才能不斷激勵廣大黨員增強黨員意識,把黨的先進性要求變為自覺意識和實際行動,更加積極主動地發揮先進分子的模範帶頭作用。中央在系統總結先進性教育活動經驗基礎上制定出台的四個文件,是建立健全保持共産黨員先進性長效機制的重要舉措,要認真貫徹落實,并在黨員學習、教育、管理、監督、聯系群衆和黨内民主參與等方面努力進行探索,不斷推進讓黨員經常受教育、永葆先進性長效機制建設。
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
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這對于堅持新時期幹部選拔任用的根本标準,按照德才兼備、注重實績、群衆公認原則選好人用好人,堅持正确用人導向,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重要意義。
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從根本上說就是在新的形勢下幹部工作走群衆路線、堅持群衆公認的問題。群衆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我們黨一貫堅持幹部工作走群衆路線,早在1950年6月鄧小平同志就指出:“領導不是自封的,要看群衆承認不承認,批準不批準。”在1989年的一次重要談話中,他進一步指出:“我們現在就是要選人民公認是堅持改革開放路線并有政績的人,大膽地将他們放進新的領導機構裡,要使人民感到我們真心誠意要搞改革開放。”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曾明确提出:“對堅決執行黨的基本路線,有高度革命事業心和為人民服務的強烈責任感,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政績突出、群衆信任的幹部,要委以重任。”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他又一次指出:“要把群衆公認是堅決執行黨的路線、實績突出、清正廉潔的幹部及時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他再次強調:“把那些德才兼備、實績突出和群衆公認的人及時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胡錦濤同志強調:“進一步擴大幹部工作中的民主,注重在實踐中考察和識别幹部,把德才兼備、實績突出、群衆公認的優秀幹部及時選拔配備到各級領導班子中來,保證各級領導班子都有好的思想、好的能力、好的作風、好的形象。”由此可見,選群衆公認是執行黨的路線并有政績的人,是我們黨在新時期選拔任用幹部一貫堅持的根本标準。這一标準是人民群衆根本利益同黨的幹部工作實際相結合的産物,是德才兼備原則的本質體現和具體化,是被實踐證明唯一正确的标準。隻有不折不扣地堅持這一标準,選人用人才能得到人民群衆的認可和全社會的廣泛認同。改革開放以來,正是由于堅持了這一根本标準,使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備的優秀幹部走上各級領導崗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證,幹部選拔任用工作得到了廣大人民群衆的公認和信任。
随着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人們對擴大幹部工作民主的要求不斷提高,迫切要求幹部選拔任用更加自覺地堅持走群衆路線,拓寬發揚民主的渠道,改進群衆參與方式,進一步落實廣大黨員和群衆對幹部選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督權,形成公開、平等、競争、擇優的用人環境。近年來,我們以建立健全幹部選拔任用和管理監督機制為重點,不斷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使幹部人事工作的科學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顯著提高。但是,與人民群衆的要求相比,與建設高素質幹部隊伍的需要相比,幹部選拔任用工作還存在一些不相适應、不相符合的問題,必須下大力氣加以解決。
堅持用好的制度和好的作風選人,是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的根本途徑。用好的制度選人,必須進一步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廣納群賢、人盡其才、能上能下、充滿活力的用人機制。健全體現科學發展觀和正确政績觀要求的幹部考核評價體系,完善幹部考核、考察的制度和辦法,擴大幹部工作中的民主,加強對幹部選拔任用工作的監督,防止和糾正考察失真、“帶病提拔”和跑官要官、買官賣官等問題。用好的作風選人,必須嚴格遵守幹部工作原則,堅持任人唯賢,不搞任人唯親;堅持五湖四海,不搞團團夥夥;堅持公道正派,不拉關系、徇私情;堅持集體讨論決定,不搞個人或少數人說了算;堅持按程序辦事,不搞臨時動議。選拔任用幹部要特别注重群衆公論,多數群衆不擁護的幹部不能提拔;特别注意選作風好的幹部,對那些長期在條件艱苦、工作困難的地方工作的幹部要格外關注,對那些不圖虛名、踏實幹事的幹部要多加留意,對那些埋頭苦幹、注重為長遠發展打基礎的幹部不能虧待。
探索擴大黨内基層民主多種實現形式
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探索擴大黨内基層民主多種實現形式,是根據目前黨内基層民主發展的狀況和現實需要作出的重大部署,對于推進黨内民主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黨内基層民主是黨内民主建設的基礎工程。從基層黨組織的地位和作用來看,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組織體系中的基礎層級,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推進黨内民主建設,必須夯實基層黨内民主這個基礎。從黨員行使民主權利的載體來看,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員參與黨内事務、行使民主權利的基本單位。保障黨員民主權利,必須從發展黨内基層民主做起。從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和黨員隊伍建設的需要來看,鞏固和發展保持共産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成果,進一步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保持黨員隊伍先進性,需要找到新的抓手,注入新的動力,這個抓手和動力就是發展黨内基層民主。從黨内基層民主發展的實踐來看,推進黨内民主建設的過程,就是從群衆中來、到群衆中去的過程。堅持從基層做起,探索積累經驗,循序漸進,自下而上地逐步推進,在此基礎上,及時總結經驗,自上而下地規範和指導。從基層廣大黨員群衆的要求來看,随着民主意識的普遍增強,對發展黨内基層民主也寄予熱切期望。由此可見,黨内基層民主建設的意義重大、任務艱巨,必須不失時機地積極加以推進。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的戰略高度,強調進一步加強黨内民主建設,率先垂範,帶頭發揚民主,要求各地鼓勵基層積極探索,使黨内民主建設從理論到實踐、從中央到地方和基層全面展開,在創新中取得豐碩成果。一是黨内民主理論建設實現重大突破。“黨員是黨的肌體的細胞和黨的活動的主體”,“積極拓展黨員參與黨内事務的渠道,保障黨員行使黨章賦予的各項權利”,“充分發揮廣大黨員和基層黨組織參與黨内事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積極探索發展黨内民主的有效途徑和形式”,等等。胡錦濤同志的這些重要論述,對黨内民主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二是黨内民主制度體系進一步健全。修訂頒布了《中國共産黨黨員權利保障條例》,在全黨逐步建立起黨内情況通報制度、情況反映制度、重大決策征求意見制度,拓寬了黨員行使民主權利的渠道,為發展黨内基層民主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證。三是黨内民主的重大舉措得到較好落實,黨内基層民主的探索和創新日益活躍。比如,按照黨的十六大關于“改革和完善黨内選舉制度”的要求,進一步完善黨内選舉辦法,改進候選人提名方式,擴大差額比例。一些地方在基層黨内民主選舉中引入适度競争機制,在農村和部分城市社區、企業、學校、機關采取了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由黨員和群衆公開推薦與上級黨組織推薦相結合的辦法,一些地方進行了“公推直選”鄉鎮黨委書記試點,等等。按照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關于“逐步推進黨務公開”的要求,各地逐步推開黨務公開工作,規範黨務公開的内容、形式和程序,增強了黨組織工作的透明度,開辟了黨員了解和參與黨内事務的新途徑。一些地方通過黨員旁聽黨委會、黨員議事會等多種形式,進一步發揮了黨員在黨内事務管理、決策和監督等方面的作用。
黨内基層民主的發展,激發了黨員參與黨内事務的積極性,為基層黨組織的建設和工作增添了新的生機活力。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曆史和現實的原因,黨内基層民主建設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必須在認真貫徹落實好已有制度措施的同時,鼓勵基層積極探索擴大黨内基層民主多種實現形式,拓寬民主渠道。同時,要加強指導,确保黨内基層民主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健康發展。
實行黨的代表大會代表任期制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實行黨的代表大會代表任期制,這是在總結多年試點經驗基礎上提出的完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的重大舉措,對黨内民主建設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黨的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們黨一項帶根本性的組織制度。黨的各級代表大會代表是黨的各級代表大會活動的主體。代表的整體素質和作用發揮情況,直接關系到黨代會職權的行使,關系到黨内民主建設的整體水平。我們黨對完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充分發揮黨代會代表作用的探索由來已久。從黨的一大到六大,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基本堅持每年召集一次。黨的二大到六大的黨章都明确規定,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每年召集一次。黨的七大在修改黨章時,考慮到在當時情況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年會制難以執行,改為“在通常情況下,每三年召集一次”。新中國成立以後,由于黨的工作環境、任務和自身狀況對黨内民主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央提出了實行黨的代表大會常任制的設想。黨的八大把實行黨代會常任制寫入黨章。1958年5月,黨的八大召開第二次會議,此後全國代表大會沒有再繼續實行常任制,各地也在九大召開前陸續停止實行黨代會常任制。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不斷發展,中央有關部門重新對黨代會常任制進行研究。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擴大在市、縣進行黨的代表大會常任制的試點”、“積極探索黨的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發揮代表作用的途徑和形式”。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也對此項工作作出部署。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中央有關部門在縣(市、區)一級組織開展擴大試點工作,全國共有21個省(區、市)的97個縣(市、區)進行了試點。從試點的情況看,試行黨的代表大會常任制的基本内容和做法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實行黨的代表大會代表任期制,二是實行黨的代表大會年會制。實行黨代會代表任期制,主要規定黨代會代表的任期、明确黨代會代表的職責、完善選舉制度、建立發揮黨代會代表作用的制度、加強對黨代會代表的教育管理等。試點地方普遍建立了聯系制度,有的地方在黨委組織部設立代表聯絡處,主要負責代表的聯絡、組織和管理,有的地方還建立了黨委委員聯系代表、代表聯系黨員、黨員聯系群衆的制度等。各試點單位的積極探索,為發揮黨代會代表的作用積累了有益的經驗。
實踐證明,實行黨代會代表任期制,是在黨代會閉會期間發揮代表作用的重要途徑,有利于調動代表參與黨内事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擴大黨内民主,提高黨委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水平,促進決策的貫徹落實;有利于建立并實行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推進黨委機關、黨委領導班子的自身建設。實行黨代會代表任期制地方的代表反映,擔任黨代會代表與人大代表一樣有任期,有履行職責的制度保障,可以反映社情民意、參與決策、監督批評,上為黨和政府分憂,下為人民群衆解難,發揮了橋梁紐帶作用,更有責任感和榮譽感。從推廣的角度來看,這一制度經驗成熟,易于操作,已經具備了在全國各級黨組織普遍實行的條件。
實行黨代會代表任期制,是一項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強的工作,需要各級黨委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和工作指導。要在黨委領導下,周密部署,科學規劃,把工作做深做細做好。根據試點的經驗,需要建立代表提議的處理和回複機制;加強代表同選舉單位黨員的聯系,聽取和反映黨員的意見和建議;黨的全委會召開會議時,可根據議題事先征求同級黨代會代表意見或邀請部分代表列席會議;黨的委員會向代表通報重要情況、組織代表進行調研等。還需要注意改進黨代會代表産生方式和組成結構,不斷提高代表履行職責的能力。黨代會代表任期制與黨的代表大會常任制密切相關,試行黨的代表大會常任制地方的黨組織要注意統籌兼顧,認真研究新情況新問題,保證其平穩有序、健康順利地進行。
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黨的建設部分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強調“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并且提出了體現改革創新精神的總要求和一系列創新舉措。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準确把握時代潮流和世界大勢、具有與時俱進的遠見卓識。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黨的建設,為新世紀新階段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提供了指導原則和行動綱領。
首先,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是順利完成黨肩負的執政使命的現實需要。改革創新是當今時代精神的核心,也是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改革創新的事業。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要靠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來保證。我們黨作為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馬克思主義政黨,要始終保持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始終站在時代前列團結帶領人民不斷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黨的建設必須與時俱進,黨的工作必須改革創新。這是新的形勢下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的關鍵所在。
其次,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是黨正确應對新課題新考驗的現實需要。改革創新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鮮明特征。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的奮鬥曆史,實質上就是一部适應黨的曆史方位和目标任務的發展變化,不斷創新黨的理論、豐富黨的實踐、完善黨的制度的曆史。我們黨已經成立86年,在全國執政58年,這使我們黨積累了治國理政和加強自身建設的寶貴經驗,但也容易使一些黨員、幹部産生惰性和脫離群衆的傾向。黨領導的改革開放既給黨注入巨大活力,也使黨面臨許多前所未有的新課題新考驗。我們黨已經擁有7000多萬名黨員,新黨員數量大量增加,新老幹部隊伍交替不斷進行,一大批年輕幹部走上領導崗位,這給黨不斷增添了新鮮血液,也使黨的自身建設任務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為繁重。要适應新變化、經受新考驗、解決新課題,就必須在黨的建設中大力倡導改革創新精神,不斷進行黨的建設制度、機制和工作方式等方面的創新。
第三,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是解決黨的建設自身存在問題的現實需要。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把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同黨領導的偉大事業結合起來,以改革創新的思路謀劃和推進黨的建設,以求真務實的作風抓好黨的建設各項工作的落實,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進一步加強,黨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高,黨同人民群衆的關系進一步密切,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進一步增強,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堅強的政治和組織保證。我們黨的建設在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比如,黨的執政能力同新形勢新任務不完全适應;一些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少數黨員幹部作風不正,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比較突出,奢侈浪費、消極腐敗現象仍然比較嚴重,等等。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之中,以改革的思路尋求解決問題的新途徑新舉措,以創新的精神健全和完善各項制度和辦法。
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世情、國情、黨情的發展變化,決定了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黨的建設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緊迫。我們必須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作為主線,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貫徹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以堅定理想信念為重點加強思想建設,以造就高素質黨員、幹部隊伍為重點加強組織建設,以保持黨同人民群衆的血肉聯系為重點加強作風建設,以健全民主集中制為重點加強制度建設,以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為重點加強反腐倡廉建設,使黨始終成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求真務實、改革創新,艱苦奮鬥、清正廉潔,富有活力、團結和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始終成為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黨的建設必須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作為主線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必須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作為主線,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這是新形勢下黨的建設的總體要求和根本思路,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指明了努力方向,提出了檢驗标準。
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黨執政後的一項根本建設。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始終高度重視執政能力建設問題。毛澤東同志在新中國建立前夕,就強調要做到“兩個務必”,警惕資産階級“糖衣炮彈”的襲擊,提高做經濟工作的本領,學會自己不懂的東西。鄧小平同志針對改革開放的新形勢,明确提出了“執政黨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黨,執政黨的黨員應該怎樣才合格,黨怎樣才叫善于領導”的問題。江澤民同志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要按照“三個代表”要求,全面深入地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使我們黨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曆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内外各種風險考驗的曆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曆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胡錦濤同志強調,我們黨是執政黨,黨的各方面建設,最終都要體現到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上來。黨的十六大明确把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作為新時期黨的建設的重要任務,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全面部署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各方面工作。可以說,黨執政後的全部實踐活動,都是圍繞着執政展開,都是圍繞着提高執政水平、完成執政使命來進行的。執政能力建設是黨自身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于黨的建設各個方面。
黨的先進性建設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的根本任務和永恒課題。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屬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胡錦濤同志指出:“任何政黨的興衰存亡,歸根結底取決于它在推動曆史前進中的作用,取決于人民群衆對這種作用的認可程度。”黨的先進性是黨存在和發展的根本依據,是黨赢得人民信賴和擁護的根本條件。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執政并且執好政,根本原因就在于黨能夠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産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終站在引領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前列,因而對廣大人民群衆具有極大的感召力、凝聚力。世界上一些大黨老黨失去政權的教訓表明,一個黨失去了先進性,不論叫什麼名稱,不論擁有多麼強大的手段,都會走向衰敗甚至消亡。可以說,黨的建設的一切活動,歸根到底都是為了保持黨的先進性;黨的執政地位的鞏固,歸根到底要靠自身理論、路線、綱領、政策和實踐的先進性;抓住了先進性建設,就抓住了黨的建設的根本,抓住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關鍵。黨的先進性是曆史的、具體的,既是一以貫之的,又是與時俱進的,是随着形勢和任務的變化而不斷豐富和發展的。我們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都高度重視黨的先進性建設,并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進行了長期探索,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明确提出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的重大戰略思想,在全黨開展保持共産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正是基于對不斷解決好這個重大課題的戰略思考,标志着我們黨對共産黨執政規律和自身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緊密聯系、相互促進,内在地統一于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之中。先進性建設是執政能力建設的基礎和前提,離開了黨的先進性,黨的執政基礎不可能鞏固,執政能力不可能提高。開展黨的先進性建設,就是要通過全面推進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充分發揮黨的領導作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充分發揮廣大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使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和我國社會發展進步的要求,反映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和願望,使我們黨保持與時俱進的品質、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不斷提高執政能力、鞏固執政地位、完成執政使命。執政能力建設是先進性建設的現實要求和具體體現。黨的執政能力是執政條件下黨的先進性的現實體現。一個執政黨,如果不能通過提高執政能力完成執政使命,就不可能促進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也就談不上保持和發展先進性。
因此,我們必須按照黨的十七大報告的要求,在新的發展階段,堅持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作為主線,全面推進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隻有這樣,才能把黨的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有機貫通起來,進一步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進一步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保證我們黨始終充滿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團結帶領人民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面對大變革大調整的世界,中國共産黨倡導什麼樣的世界秩序觀?這是一個舉世矚目的重要問題。黨的十七大報告對這個問題作出了鮮明而深刻的回答:“共同分享發展機遇,共同應對各種挑戰,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事關各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心願。我們主張,各國人民攜手努力,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這一論斷準确表達了我們黨對當今世界合理走向的基本主張,深刻闡述了中國共産黨所倡導的世界秩序觀,體現了中國共産黨人以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為依歸的博大胸懷。
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新世紀新階段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外交思想的重要發展,并在實踐中得到豐富和檢驗。在2005年9月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胡錦濤主席發表題為《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講話,第一次系統闡述了這一重大戰略思想,強調指出,在機遇和挑戰并存的重要曆史時期,隻有世界所有國家緊密團結起來,共同把握機遇、應對挑戰,才能為人類社會發展創造光明的未來,才能真正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是各國人民共同的美好願望,推動建設這樣的世界符合全人類的根本利益。世界正在經曆一場大變革大調整,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這既意味着風險和挑戰,也充滿着難得的曆史機遇。世界最終呈現出什麼樣的面貌,既有客觀必然的因素,也同我們的期望和朝着期望的方向所進行的努力密不可分。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離不開全人類的共同努力和長期奮鬥,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樹立這樣的目标并朝着它努力,是要表明中國共産黨人和中國人民對世界發展走向的一種期望和追求,表明我們采取各種行動的一種價值導向。我們黨和國家關于構建和諧世界的主張,旨在喚起所有具有相同和類似理念的國家和人民,形成一種追求和平、發展、合作的正義力量,引導這個世界的正确走向。和諧世界的最終實現無論多麼遙遠、多麼艱難,總要有人去倡導并吸引大家為之作出不懈的努力。
建設和諧世界,各國應該遵循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恪守國際法和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弘揚民主、和睦、協作、共赢精神。在國際關系中,必須尊重和完善現有的各種機制和制度,遵守聯合國憲章、國際法和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維護聯合國的權威,有效發揮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的重要協調作用,平等相待,和睦相處,包容多樣,謀求共赢。建設和諧世界,各國應該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共同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世界各國風俗各異、制度不同,發展程度千差萬别,無論大小、強弱、貧富,都有其平等的尊嚴和權利。在國内,各國人民都有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在國際上,各國都有平等參與國際事務、共同解決人類面臨的各種問題的權利。各國國内的事情應該由本國人民自己決定,世界上的事情應該由各國人民共同決定。國與國之間應該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事務上倡導多邊主義,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攜手把世界上的各種問題處理好。
建設和諧世界,各國應該相互合作、優勢互補,共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發展。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有可能帶來世界的共同繁榮,也有可能加劇各國的貧富分化。當今世界威脅人類共同安全的許多問題,都同全球經濟失衡、南北分化加劇密切相關。沒有共同發展就不可能有世界的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沒有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穩定繁榮就不可能消除恐怖主義等多種威脅産生的根源。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應該本着互惠、共赢精神,在謀求自身繁榮發展的同時兼顧其他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要求和權益,為發展中國家發揮自身優勢、跟上時代前進步伐創造更好條件,在促進全人類共同發展中實現自身的更好發展。
建設和諧世界,各國應該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客觀現實,是當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各種文明盡管經曆不同、價值觀和發展程度存在差異,但都有其同等的價值和尊嚴。差别不應該成為人類文明交流的障礙和對抗的理由,一個由一種文明主宰的單調世界不可能持續繁榮進步。人類文明唯有相互包容、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取長補短,才能不斷迸發創新智慧的火花,永遠保持繁榮燦爛的景象。各國人民應該摒棄偏見和誤解,攜手維護人類文明的多彩多姿,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發展。
建設和諧世界,各國應該相互信任、加強合作,堅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戰争手段解決國際争端,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穩定。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及延續近半個世紀的冷戰告訴我們,戰争和對抗無法根本解決人類面臨的各種難題;通過加大軍事投入、強化軍事同盟謀求單方面絕對安全和軍事優勢無法帶來世界的和平穩定。在這相互依存日益緊密的世界,各國應該摒棄冷戰思維,樹立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加強相互交流、理解、合作,和平解決分歧和國際争端,共同維護地區和世界的和平穩定。
建設和諧世界,各國應該相互幫助、協力推進,共同呵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人類隻有一個地球,維護地球生态環境關系全人類的利益,關乎子孫後代的生存發展,任何國家和個人都責無旁貸。環境問題比其他問題更需要全球協作。發達國家是地球溫室效應及其他環境問題形成的主要原因,理應對保護地球環境承擔更大責任、作出更大貢獻。應該站在全人類根本利益的高度,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框架内,按照共同但有區别的責任原則,加強國際協作,充分發揮有利于保護生态環境的各種技術的社會效益和生态效益,加大對發展中國家技術轉讓力度,努力形成世界各國在協力保護環境中共同發展、在優化環境中持續繁榮的良好局面。
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
黨的十七大報告要求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全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是人民生活質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标。從制度上保障人民健康,是人民群衆最關心、最希望解決的現實問題之一,是黨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
第一,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社會和諧的内在要求。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關系千家萬戶幸福。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别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衛生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基本形成了公共衛生和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國民健康狀況不斷改善。近年來,黨和國家更加重視全民健康,加大衛生事業投入,調整醫療衛生資源結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進展良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逐步推行,農村醫療衛生條件有所改善,重大疾病防治進展順利,婦幼衛生保健和衛生監督工作得到加強。目前,我國人均預期壽命接近73歲,在發展中國家中處于領先水平。但是,我國醫療衛生服務與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還很不适應。因此,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盡快緩解和克服上述矛盾,是改善民生、讓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關鍵環節,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具體體現,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内在要求。
第二,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目标是讓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按照黨的十七大報告關于這一目标的總體要求,我們必須走中國特色醫療衛生改革發展道路,建立起符合國情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從基礎性框架起步,朝着更加全面的水平發展,從覆蓋面不夠大,朝着逐漸覆蓋城鄉全體居民發展。為了建立這一制度,我們必須把握兩個堅持,一是“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遵循醫療衛生事業為人民健康服務的宗旨,強化政府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責任,完善國民健康政策,加大政府的衛生投入,從有利于群衆及時就醫、安全用藥、合理負擔出發,為群衆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二是“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并重”的方針,在政府的主導下,提供全面的公共衛生和預防保健服務;重點加強農村醫療衛生機構和隊伍建設,着力解決部分農村缺醫少藥問題;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促進中西醫、中西藥相協調,努力縮小城鄉、地區、不同收入群衆之間的醫療衛生服務差距。
第三,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關鍵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形成比較完善的服務保障體系。我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框架,由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組成,四位一體協調發展。其中,建設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重點是健全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婦幼保健、計劃免疫、計劃生育技術等服務網絡,特别是完善重大疾病防控體系,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建設醫療服務體系,重點是加強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實行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深化公立醫院改革,鼓勵社會參與、興辦醫療機構;建設醫療保障體系,重點是完善城鎮職工和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鄉醫療救助相互銜接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以慈善事業為補充,發展商業健康保險,引導群衆合理就醫;建設藥品供應保障體系,重點是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對國家基本藥物實行招标定點生産、集中采購和統一配送,保證群衆基本用藥,大幅度減輕群衆藥物費用負擔。為了保障四大體系有效規範運轉,還要深化醫藥衛生管理體制、公立醫療機構運行機制、經費投入機制、醫療服務與醫藥價格形成機制、監管體制等改革,健全人才隊伍、信息系統和法律制度等條件,通過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制度化,逐步實現其均等化,積極推動醫療衛生事業與經濟社會建設協調發展,把全民健康不斷提升到更高水平。
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确提出,要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把鼓勵創業、支持創業擺到就業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這是在總結我國近年來就業工作的實踐,深入認識擴大就業的規律,科學分析我國就業形勢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第一,這是針對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呈下降趨勢的特點提出來的。近年來,由于經濟結構的升級和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我國經濟增長吸納勞動力的作用有所減弱,“九五”時期國内生産總值每增長1個百分點能帶動90多萬人就業,“十五”時期下降到僅能帶動80多萬人就業。因此,在當前的經濟結構下,即使保持同樣的發展速度,僅僅依靠經濟增長來擴大就業,顯然是不夠的。尤其是在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情況下,更要強調以創新帶動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形成發展經濟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
第二,這是依據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提出來的。勞動者在創業的時候,不但解決了自己的就業問題,還可以通過合夥創業、組建公司等方式帶動更多的人就業,培養和造就更多的創業主體。在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分流時,許多下崗職工不是等着國家或企業給自己重新分配崗位,而是勇敢地走出去,艱苦創業,不但自己當上了創業者,還帶動或幫助同自己一起下崗的職工實現了再就業。勞動保障部門近年來組織創業培訓的實踐證明,在目前我國的經濟結構下,一個職工創業一般可以帶動五個職工實現就業。
第三,這是着眼鼓勵勞動者積極創業提出來的。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普查,我國每千人擁有的企業數量隻有2.5個,比一般發展中國家還少22―27個。企業數量少,就業的容量當然也就小。目前,不論是學有所長的大學畢業生,還是從農村轉移到城市的年輕打工者,就業時多數都是托親靠友,希望能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很少有人主動地去創業、去辦企業。教育部統計表明,2005年自主創業的本科畢業生隻占畢業生總數的0.4%。北京作為全國的“人才大本營”,在2006年17.5萬名高校畢業生中,選擇自主創業的也僅有146人,不到畢業生總數的0.1%。這表明我國新成長勞動力的創業精神還很不适應擴大就業的要求,必須鼓勵全社會勞動者,特别是精力旺盛的青年人大膽創業。
為了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一方面,要完善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政府要從鼓勵勞動者創業出發,在稅費征收、小額貸款、社會保險補貼、經營場地、工商管理等方面給創業者提供更多的方便,降低創業門檻,減少創業成本和風險,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要加快制定面向全體城鄉創業者的優惠政策,擴大扶持創業的範圍。另一方面,要加強就業觀念教育。随着國有企業改革、經濟結構調整和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深入,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靈活就業越來越成為擴大就業的主渠道。勞動者要主動适應就業方式多樣化的趨勢,通過勞務派遣、家政服務、承攬大公司的外包業務等多種形式,或實現就業,或組建公司去創業。黨的十七大報告還強調要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教育培訓制度。創業培訓是職業教育培訓的重要内容,對提高勞動者的創業能力起着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要加強創業培訓,創新培訓方式,努力提高創業培訓的成功率。
我國人口多,就業任務重,解決好就業是我們必須長期面對的重大民生問題。擴大就業,不僅要保持一定的經濟發展速度,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為勞動者盡可能多地提供就業崗位,更要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形成濃厚的創業氛圍,鼓勵開展各種類型的創業活動,使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這就表明,促進教育公平,在我們黨領導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是一項具有全局性、戰略性的任務,也是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堅定不移追求的目标。
第一,教育涉及千家萬戶,惠及子孫後代,教育公平是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公平正義的客觀要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說到底,就是以人為本,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屬性所決定的。黨的教育方針明确規定,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實際上,就是要通過大力發展教育,促進教育公平,保障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最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公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義務教育基本上已全面普及,比同等收入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要高。高中階段入學機會迅速擴大,職業教育穩步發展,高等教育進入大衆化階段,入學機會成倍增加。助學體系基本形成,更多的貧困學生得到資助完成學業。教育收費和辦學秩序進一步規範,學生的合法權益得到了維護。總的來看,我國教育公平的成效是顯著的。
第二,教育公平面臨的突出問題,主要是社會公平方面存在的問題在教育領域中的反映,也與教育體制改革滞後有關。雖然我國教育公平的整體狀況在不斷改善,但目前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學校之間,義務教育的師資和辦學條件的差距不小,部分公共教育資源的配置和使用也缺乏有效的監管。社會公平環境優化了,教育公平增長空間就會加大;而教育公平程度提高了,社會公平水準也會随之提升。
第三,把促進教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戰略選擇。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仍處于并将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促進社會公平牽涉面特别廣,隻能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促進教育公平也是這樣。必須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國家基本教育政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所謂促進教育公平要盡力而為,就是要求我們繼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堅持教育公益性質,強化政府責任,加大對教育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通過重點部署“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以及“重視學前教育,關心特殊教育”等項任務,優化教育結構,不斷擴大教育機會,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國民素質,為人力資源強國建設打下可靠的基礎。所謂促進教育公平要量力而行,就是要求我們立足國情、因地制宜,讓公共教育資源向貧困地區、民族地區傾斜,推動農村同城鎮、中西部同東部的教育協調發展,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健全學生資助制度,切實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讓所有的城鄉新增勞動力都能接受必要的職業教育培訓。同時,從各地實際出發,規範教育收費,鼓勵和規範社會力量興辦教育,拓展教育資源。當然,我們促進教育公平,還要緊緊把握素質教育的主題,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增強教師特别是農村教師的素質,發展遠程教育和繼續教育,不斷完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努力在我國這樣的發展中人口大國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
努力使全體人民享有“五有”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這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高度,從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出發,在社會建設方面提出的目标和作出的承諾。
社會建設與廣大人民群衆的切身利益緊密相連,直接關系千家萬戶的幸福安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建設取得了很大進步,社會事業有了很大發展,城鄉居民的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斷提高,享有的公共服務明顯增強。但是,也要看到,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社會建設相對滞後,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衛生、居民住房、安全生産、司法和社會治安等方面關系群衆切身利益的問題仍然較多,部分低收入群衆生活比較困難。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黨适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趨勢,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把社會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增加财政投入,加快社會事業建設,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黨的十七大報告将社會建設單列一部分,強調“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并對發展教育、擴大就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完善社會管理等社會建設的主要問題進行了全面部署。貫徹落實好這些部署,做好各方面相關工作,就能不斷增進全體人民福祉,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學有所教就是要優先發展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明确各級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務的職責,不斷完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
勞有所得就是要堅持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千方百計為勞動者創造就業機會、提供就業崗位,及時幫助零就業家庭解決就業困難,使所有有勞動能力和就業願望的勞動者都能實現就業,使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都能按照他們的貢獻獲得合理的勞動報酬。
病有所醫就是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為群衆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不至于使群衆因貧困看不起病,也不至于因病緻貧、因病返貧。
老有所養就是要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加強老齡工作,發展老年社會福利事業,使所有老年人都能夠分享發展成果,幸福地安度晚年。
住有所居就是要将解決住房問題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始終把改善群衆居住條件作為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産業發展的根本目的。特别要将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作為政府公共服務的一項重要職責,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快中低價位普通居民住宅建設,逐步改善住房困難群衆的居住條件。
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的論述,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就是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的過程。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大力推進理論創新,提出了以人為本、實現科學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新型國家、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推動建設和諧世界、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這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我們要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實踐中,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就必須立足中國國情,堅持與時俱進,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
一是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善于對最鮮活的實踐經驗作出理論概括,善于用創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科學,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首要的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從誕生之日起,其生命力最深刻的根源和動力就隻存在于實踐之中。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華民族實現富強、走向複興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們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源泉。這一偉大實踐中不斷湧現的各種先進典型和成功經驗,蘊涵着豐富的思想養分。我們要善于從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從火熱的社會生活中、從人民群衆的創造中汲取營養,善于把基層黨組織和人民群衆創造的新鮮經驗升華為理論成果,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科學理論的内涵。正确的理論不僅來自于實踐,而且接受實踐檢驗并随着實踐的發展而發展。我們既要從實踐發展的需要出發,對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進行準确的把握和運用,又要結合新的實踐,在回答和解決實際問題中推進理論創新。要堅持把理論學習和研究同推動社會重大現實問題的解決結合起來,同解決關系國計民生的現實矛盾結合起來,同指導實際工作結合起來,努力使理論成果更好地轉化為治國理政的方針政策,轉化為國家的法律法規,轉化為各級黨委政府的工作思路,轉化為幹部群衆的自覺行動,用發展着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
二是堅持立足中國國情,注意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和養分,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民族特色。馬克思主義是對世界曆史發展規律和趨勢的科學把握,具有普遍指導意義。但這一理論隻有同各個民族、各個國家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才能發揮應有的指導作用。馬克思主義要在中國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就必須充分考慮現實國情需要與文化的特殊性,使之體現中國氣派和中國風格。要堅持從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國情結合起來,着眼于解決中國建設和改革中面臨的具體問題,通過總結中國人民在實踐中積累的獨創性經驗,為現代化建設提供科學理論指導。要注意從中國優秀文化傳統中汲取營養,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質、思維模式、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結合起來,使之與中國文化融為一體,創造出體現時代要求又具民族特色的價值追求和價值遵循。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民族特色,決不意味着要置身于世界進步潮流之外,相反必須密切關注世界文明的發展趨勢,重視從世界與中國的雙重維度去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善于吸收不同文明中科學、進步的合理成分。
三是堅持與時俱進,深入研究回答改革發展中的重大現實問題,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時代特色。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時代在變化,實踐在前進。對變化了的時代和實踐作出科學準确的判斷和分析,使理論符合實際情況,并指導新的實踐,是時代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使命和重任。每個時代都有屬于它自己的問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時代特色,就體現為對時代課題的回應和對時代精神的把握,并不斷推動社會前進。當今世界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一系列新的實踐課題需要我們研究回答,一系列新的實踐經驗需要我們概括提煉,幹部群衆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需要我們解疑釋惑。必須把時代要求擺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把馬克思主義同時代發展、時代特征結合起來,在正确認識和把握當今社會發展曆史進程的基礎上解決時代課題,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廣闊空間。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和國際競争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要在激烈的國際競争中赢得主動,就必須在壯大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加強國防力量的同時,使國家文化軟實力有一個大的提高。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應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國民的精神狀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這一切主要來自于人們對社會核心價值的認同。曆史經驗表明,任何一個國家要把全社會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都必須有一套與經濟基礎、政治制度相适應的核心價值體系。我國是擁有13億人口、56個民族的大國,靠什麼統一人們的思想、凝聚人們的力量?靠的就是統一的指導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強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規範,也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如果沒有這個最核心的東西,就會失去團結一緻、共同奮鬥的思想道德基礎,就會導緻人心渙散、社會混亂。我們要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首要任務,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不斷增強人們對中國共産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事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标的信念和信心。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領域,使之成為全體社會成員普遍理解接受、自覺遵守奉行的價值理念,成為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要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主動做好意識形态工作,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
二是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不斷提高我國文化的總體實力和國際競争力。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也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關鍵。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文化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樹立強烈的機遇意識、發展意識,開闊發展思路,拓寬發展途徑,推動我國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産業快速發展。要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途徑,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強社區和鄉村文化設施建設,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益性文化建設,拓寬服務渠道,健全服務網絡,不斷提高公共文化産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要堅持以市場為主導,通過積極的産業政策和有序的市場化運作,充分發揮國有文化企業的骨幹作用,保護好、引導好民營企業投資文化産業的積極性,迅速壯大我國文化産業的規模,使文化産業占國民經濟比重明顯提高、國際競争力顯著增強。要實施重大文化産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産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産業群建設,培育文化産業骨幹企業和戰略投資者,打造具有核心競争力的文化産品和文化品牌。
三是提高文化傳播能力,不斷擴大我國文化的影響力。傳播深度決定影響廣度。一個國家文化的影響力,不僅取決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獨特魅力,而且取決于是否具有先進的傳播手段和強大的傳播能力。特别是在當今信息社會,凡是傳播手段先進、傳播能力強大的國家,其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念就能廣為流傳,就能掌握影響世界、影響人心的話語權。文化的傳播能力已經成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決定性因素。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一方面要不斷豐富和創新文化内容形式,另一方面必須花大力氣提高文化傳播能力。新聞媒體是信息傳播、文化擴散的重要載體,在文化傳播中處于特殊地位。要把提升主流媒體影響力作為提高文化傳播能力的戰略重點,進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壯大總體實力,提高核心競争力,做大做強主流新聞媒體,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的輿論力量。互聯網作為20世紀最具社會影響的科技進步的手段和載體,帶來了文化傳播方式的深刻變革。要深刻認識互聯網在文化傳播方面的巨大潛能和可能産生的不可估量的影響,高度重視互聯網的運用和管理,把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作為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新引擎,努力使互聯網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陣地、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平台、人們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間。
四是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支持文化建設,激發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全黨全社會共同努力。人民群衆不僅是物質财富的創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創造者。要充分發揮人民群衆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進一步激發人民群衆的文化創造潛能,使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擁有廣泛而堅實的群衆基礎。要充分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發揚藝術民主和學術民主,提倡不同學術觀點、不同風格流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論,營造寬松和諧的文化發展環境,表彰有傑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使各類文化人才的才華有展示舞台、創造有實現空間、貢獻得到社會尊重。要采取有效措施、創造有利條件,動員黨政各部門、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文化建設,讓一切文化創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文化創造的源泉充分湧流,讓一切有志于文化創造的建設者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
在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在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體現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為本的宗旨和與時俱進的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着眼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既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同時思想政治工作要提高說服力、增強影響力,又必須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創新。要根據人民群衆的實際需要,從單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轉向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應當看到,改革開放以來,随着社會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更加豐富,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但與此同時,社會生活的急劇變化,工作和生活節奏的明顯加快,競争的日趨激烈,也導緻人們生活和工作壓力增大,各種心理障礙和精神疾病大幅度增加,由此引發的社會問題也日益突出。緩解人的心理壓力、促進人的心理健康、實現人的心理和諧,已經成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維護團結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的重大課題。為此,要着重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全社會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引導人們用和諧的方法、和諧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處理問題,培育樂觀、豁達、寬容的精神,培養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會心态,以開闊的心胸和積極的心境看待一切。在人與人關系上,引導人們樹立合理競争、共同發展的理念,提倡包容和協作精神,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互愛互助、見義勇為的社會風尚。要着力豐富社會文化生活,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發揮文學藝術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的獨特作用,用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有效調節人們的情感和心理,消除憂郁感、孤獨感、失落感等不良情緒,讓人們不僅生活上富裕,而且精神上感到愉快。現在,我國正處在改革的攻堅階段和發展的關鍵時期,要引導人們從全局出發,十分珍惜難得的曆史機遇,自覺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努力把愛國熱情轉化為做好本職工作和刻苦學習的實際行動,冷靜理性、合法有序地表達訴求,不做任何不利于安定團結的事情。
二是關注人們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人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層次、多方面的,除物質需求外,還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等;除安全感外,還有滿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等。特别是當人們的生存需要得到滿足之後,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願望就會日趨強烈。要高度重視人民群衆主體感受上是否滿意、是否贊成、是否高興的情緒反應,充分關注每一個人自身成長與發展的需要,關注人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努力創造讓每個人都能夠根據自己的選擇發揮聰明才智的環境,使人人都有平等創業和憑借自身能力改變處境的機會,促進人的個性、才智和潛能的充分實現。要引導人們加強自身修養,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确定志向和目标,從勞動、從付出、從自己的創造和對社會與别人的關愛中獲得幸福。要引導人們把個人發展與國家的發展、民族的發展,把自身價值的實現與他人價值的實現、社會價值的實現有機統一起來,在為祖國和民族的奮鬥中實現自身的價值。要把解決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針對人民群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切實做好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看病、子女上學、生态環境保護、安全生産、社會治安、食品醫藥安全等方面的工作,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盡可能地降低社會成員所面臨的風險因素,減少社會成員正常生存和發展的後顧之憂,最大限度地消除引發人們心理失衡、失調的外部誘因,為培育人的心理和諧提供社會環境支持。
三是完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機制。建立健全社會輿情彙集和反映機制,加強社會心态的監測、評估和預警,完善社會心态疏導、調适與平衡工作體系,促進社會情緒交流渠道暢通,避免不良心态積累惡變,引導社會心态良性變化,幫助人們在潛移默化中達到心理和諧。加大心理衛生投入,健全心理咨詢網絡,把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貫穿、滲透、體現于各級各部門的思想政治工作、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輿論引導、文化消費、志願服務、專業咨詢、心理醫療等各個方面。在各種組織内部,建立健全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機制,加強組織與成員、成員與成員之間的交流溝通,及時幫助人們解決思想情緒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
|